一、引言
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是被业界公认为在未来的10 ~20 年内有可能部分取代LCD ,最具发展前景的下一代显示器。它与LCD相比有许多优点[1~3 ] : 如超轻、超薄(厚度低于2μm) 、高亮度、宽视角(可达170°以上) 、自发光(不需要背光源) 、响应速度快(是液晶的1000倍) 、高清晰、低能耗、低温特性优良、制造成本低、可以实现柔软显示等,使之在日本、欧美国家被称为梦幻般的显示技术,人们期望着能在10 年内用上像画卷一样可卷曲的壁挂电视。OLED 如此众多的优点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吸引了全球众多研究机构和企业参与其研发和产业化。2002 年10月22 日~11 月1 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十六届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年会上,我国首次派出专家参加IEC 新成立的有机发光显示项目组( SC47C/OEL2G) 的工作,参与制定OLED 技术的国际标准。
OLED 显示屏分为有源和无源两种,前者和TFT液晶显示屏相似,每一个像素都有独立的薄膜晶体管( TFT ) 来控制,一般用于高分辨率的真彩显示[2~4 ];无源显示一般用于小尺寸低分辨率的显示屏,用来显示简单的文本和图形。无源显示会遇到类似于液晶无源显示时的交叉效应(cross talk) 问题[3 ] ,但是OLED 的无源驱动以及交叉效应抑制又有自己的特点,下面从OLED 的结构特征入手,分析交叉效应的成因,并给出一种可有效抑制交叉效应的电路结构。
2、OLED 构成与发光原理
OLED器件是一种多层薄膜结构,如图1 所示。在玻璃基板上是透明的阳极———氧化铟锡,接着是空穴注入层、复合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金属阴极,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器件性能,阴极通常是一种光反射性薄膜,并由低功函数金属构成。电极间的物质为有机物构成的薄膜层,电子传输层的电子和空穴注入层的空穴在复合发光层相遇、复合转化成光子,形成出射光。调整三层有机膜的参数可以实现对不同颜色光的优化[5 ] 。在阴极和阳极之间施加2~10V 的正向电压可使OLED像素发光,随着驱动电压的增加,发光强度也在一定范围内线性增加,目前常见的OLED 显示屏的驱动电压一般为9V 左右。
3、无源OLED 显示屏交叉效应的形成
……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