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T
发展历史
CRT( Cathode Ray Tube)即阴极射线管,作爲成像器件,它是实现最早、应用最爲广泛的一种显示技术。阴极射线管(CRT)是德国物理学家布劳恩(Kari Ferdinand Braun)发明的,1897年被用于一台示波器中首次与世人见面。随后1907年罗辛在利用阴极射线管(CRT)接收器设计机械式扫描器,1929年俄裔美国科学家佐尔金佐里金发展电子扫描的映射真空管,再到1949年第 1台荫罩式彩电问世。一百年来,以CRT爲核心部件的显示终端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几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普及,计算机用的CRT显示器也象电视一样步入千家万户。而与此同时,随着大衆对显示效果、质量、健康、环保及人性化等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CRT的发展经历了球面、柱面、平面直角、荫罩式纯平面,直到以索尼平面珑、三菱钻石珑爲代表的荫栅式纯平显像管的不断完善。
技术原理
CRT显示终端主要由电子枪(Electron gun)、偏转线圈(Deflection coils)、荫罩(Shadow mask)、荧光粉层(phosphor)和玻璃外壳五部分组成。
简单的理解,CRT显示终端的工作原理就是当显像管内部的电子枪阴极发出的电子束,经强度控制、聚焦和加速后变成细小的电子流,再经过偏转线圈的作用向正确目标偏离,穿越荫罩的小孔或栅栏,轰击到荧光屏上的荧光粉。这时荧光粉被启动,就发出光线来。R、G、B三色荧光点被按不同比例强度的电子流点亮,就会産生各种色彩。
……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