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华显示网 > 杂志专栏 > 杂志期刊 >

2014年上游设备材料国产化率进一步提升

编辑:zhanghexun 2015-03-16 17:50:47 浏览:2245  来源:国际光电与显示

  从整个2014年来看,平板显示产业上游设备材料领域,国产化率有了进一步提升,随着国内面板产业规模不断提升,国家和政府对本土的面板厂商提出了配套上游设备材料领域国产化率的要求。如京东方推进上游材料的国产化和本地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截止2014年11月,京东方TFT-LCD显示器件材料的国产化种类覆盖率接近70%,设备国产化种类覆盖率接近20%,原材料种类本地化覆盖率接近80%。另一家本土面板企业华星光电也是如此,并与三利谱、盛波光电、东旭、和成显示等本土龙头材料厂商结合战略合作伙伴。

  为了整体提升国内的平板显示产业,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开始从面板领域向上游设备材料领域倾斜。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为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特编制《2014-2016年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根据这一发展计划,国家将支持内外资企业互利合作,依托国际资源,共建产业链配套体系,初步实现上游装备、材料的规模化生产能力。装备种类覆盖率超过40%,材料种类覆盖率超过80%。

  未来中国需进一步完善新型显示产业链,提高关键材料及设备的配套水平,加快形成自主发展能力。国家和政府支持企业突破高世代玻璃基板和掩模板、OLED发光材料等关键材料技术,开发5.5代及以上蒸镀、成膜、激光退火等关键设备;坚持面板企业与配套企业并重发展,鼓励面板企业与配套企业通过多种合作方式,结合AMOLED等新一代显示技术工艺研发,共同开发关键设备和材料;发挥骨干面板企业对产业链带动作用,引导面板企业加强横向合作,对上游产品实现互信互认,鼓励面板企业加大本地材料和设备的采购力度。

  顺应国家政策的调整,上游核心材料厂和面板厂共同配合,2014年的上游核心材料自给率也逐渐提升。外资厂商在国内设厂的产能爬坡迅速,特别是LGC位于南京的偏光片产能、默克位于上海的混晶产能。根据群智咨询的调查数据,玻璃基板、偏光片、液晶材料三大核心材料2014年自给率分别达到了20.4%、23.2%和19.1%。

  1、玻璃基板

  在玻璃基板领域,据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大陆显示面板的出货面积近2200万平方米,而每张显示面板需要两张玻璃基板,再加上其它切割损耗、过程损耗等因素,平均每平方米液晶面板消耗近2.5平方米的玻璃基板,测算2013年中国大陆面板厂对玻璃基板的需求面积约为5500万平方米。

  从国内玻璃基板的供给端来看,目前国内可以量产提供玻璃基板的供应商主要为东旭集团、彩虹股份以及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据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CODA)资料显示,2013年玻璃基板年供给量不足900万平方米,且均为6代线及以下,而在8.5代线面板厂的玻璃基板供应方面,国内玻璃基板厂还未涉足,仍然是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日本电气硝子等。玻璃基板外资企业也加快了进入国内市场的步伐,如2014年日本电气硝子投资株式会社投资58.4亿元在厦门市翔安区动工建设。一期计划于2015年10月竣工。项目用地面积为100.26亩,建设投资17亿元,设备投资41.4亿元;将建设两条8.5代TFT液晶基板玻璃生产线,全面投产后年可生产液晶基板玻璃1080万平方米。

  从国内玻璃基板厂商的客户分布来看,国内玻璃基板的主要客户为国内面板厂及台湾面板厂,且国内面板厂对三家玻璃基板厂的产品导入情况也不容乐观,截至目前,G4.5代玻璃基板主要是京东方在导入使用,且目前年度采购规模约为25万平米。G5代线玻璃基板主要是昆山龙腾光电和京东方G5在导入使用,且目前年度采购规模合计近100万平米。G6代线玻璃基板主要是京东方在导入使用,且目前年度采购规模在120万平米左右。较2013年中国大陆面板厂对玻璃基板约5500平米的需求规模,2014年东旭安徽芜湖的6代基板线一期项目已达产,二期4条生产线2014今年投产,其产品已分别获得京东方和台湾客户的认证并供货。但玻璃基板的“国产化率”仍然处在比较底的水平。国内玻璃基板市场仍然主要被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日本电气硝子所占有。

  在玻璃基板国产化率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技术研发水平低,在过去几年,以东旭集团为代表的国产玻璃基板虽在技术创新方面有很多突破,但是较国际一流企业,如康宁、旭硝子等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成本及关键规格方面仍然需要不断提高。如:基板收缩率过大,良率偏低,无法量产LTPS基板等。其次是专利壁垒问题,虽然在2013年底,东旭集团与康宁公司经过友好协商签署相关协议,康宁公司将向东旭集团提供某些技术授权,东旭集团将支付部分相关费用以用于第六代及以下平板显示器璃制造。但是G8.5代线的技术专利仍然在康宁手里,换句话说,东旭集团等国内玻璃基板企业仍然无法切入G8.5代线的玻璃基板进行配套生产。将来面板厂及国内玻璃基板厂加入G8.5代线的玻璃基板生产都会面临一定的专利诉讼风险。第三就是捆绑式的战略客户关系,国内主要面板厂在成立之初就与其配套的玻璃基板厂签订有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这种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推高了国内玻璃基板厂加入竞争的准入门槛。最后是产能扩张方面,据了解目前东旭集团、彩虹股份、中建材规划的6代及以下的产线条数为31条,而目前实际量产的产线条数仅为10条左右,产能扩张的速度仍然显得滞后。

  东旭集团在玻璃基板技术研发上也不少投入,据董事长李兆廷透露,仅2010-2012年,东旭集团研究开发费用累积超过1.6亿元,科技创新投入累积超过1.8亿元。与此同时,东旭集团还广泛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专业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交流,建成了液晶玻璃基板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以及多个省级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全面推进科技进步。截至目前,东旭集团已经累计开发出各种专利635项,并以每年30%的专利申请速度递增,形成并巩固了核心技术优势。2014年底,东旭集团牵头组建的“平板显示玻璃技术和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也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建成后,它将成为我国第一家玻璃基板国家级工程实验室。

  国家对本土玻璃基板产业支持力度很大,政府层面的积极引导,不断完善财税支持,以及强化金融服务,引导社会资本持续积极的投入和分享国内玻璃基板企业的发展成果。据财政部网站公布的《2014年关税实施方案》显示,6代及以下的液晶玻璃基板的暂定关税由2013年的4%上调为6%,6代以上的液晶玻璃基板的暂定关税仍保持为4%。

  2、偏光片

  据市调机构HIS统计,2014年下半年面板用偏光片供应趋紧,主要原因是偏光片面积需求年平均增长达7%,惟供应量受新产线的产能利用率制约,年增率小于2%。另外,中国大陆今年偏光片关税提高至8%。而关税提高意味着失去价格竞争力,因此,大陆本土面板厂将倾向采购在地生产的偏光片,不再仰赖进口。IHS指出,大陆内需面板用偏光片供应量不足,加上今年偏光片市场好转,按产值基准来看,将较2013年增加5.3%,达103亿美元;若以面积计算,大陆2014年内需偏光片约4亿平方米,平均增长率为7.5%。

  随着大陆面板产业规模的逐渐扩大,偏光片产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据介绍,2014年偏光片市占率方面韩企25%,台企33%,而大陆本土偏光片企业占据23.2%。由此可见,大陆以盛波光电、三利谱为首的本土企业在促进偏光片国产化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据群智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大陆本土面板厂(即京东方、华星光电、中电熊猫、天马、龙腾)对偏光片的实际需求规模为4800万平方米,而中国大陆本土偏光片厂商(深圳三利谱、盛波光电)的实际出货供给规模为268万平方米,偏光片的国内自给率仅为5.6%。随着三利谱、盛波光电产线的嫁动率及良率的不断提升,2014年中国大陆本土面板厂对偏光片的实际需求规模约为5850万平方米。

  偏光片作为TFT-LCD产业链上游最为核心的生产材料,由于国内面板生产企业的崛起,为偏光片带动了难得的发展商机,吸引了中外企业纷纷到大陆投资设厂,日东光电、LG化学、台湾奇材等纷纷的加入到国内TFT-LCD偏光片的产能扩充的队伍中来。2014年台湾奇美材在江苏昆山新增投资兴建前后段偏光板厂,以掌握未来大陆面板厂陆续开出的庞大偏光板需求。国内TFT-LCD偏光片的主要生产厂商为三利谱及盛波光电。

  自从三利谱和盛波光电2011年先后建成宽幅(1490mm)TFT-LCD偏光片产线后,供应能力大幅提升。在TFT-LCD偏光片的国内自给率将上升到6.7%,增幅为1.1%。目前,国内的偏光片企业还在生产相当一部分的STN、CSTN偏光片,在TFT偏光片领域供应有限。主要原因目前“产能规模小”、“原材料过度依赖外资”、“核心人才技术缺乏”等因素是制约我国TFT-LCD偏光片本土化进程的主要障碍。

  盛波光电2014年偏光片业务处于亏损状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偏光片自2012年以来价格已经累计下降25%左右,其中2014年价格下降约3%-5%,收窄了盛波光电的盈利空间。二是盛波光电与日东电工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就偏光片相关技术的使用、生产、销售等事项构筑合作,但双方在2014年9月份已签署的《技术顾问合同》在去年年底停止。三是盛波光电母公司深纺织 A的第一大股东深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此前拟将持有的深纺织26%股权转让给TCL集团,后者若收购成功将成为深纺织第一大股东,但2014年6月份该事项宣告终止。四是盛波光电2014年的偏光片产线产能只开出四五成,严重影响了盛波光电的出货量。由此可见2014年的盛波光电的发展并不是很顺利。

  作为民营企业的三利谱2014年发展不错。据三利谱相关负责人王国强表示,自从2013年三利谱与乐凯合作研发偏光片用PVA、TAC材料,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未来在偏光片用材料方面进口替代方面将有突破。他进一步表示,由于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投资很大,希望政府在政策及资金方面给予支持,也希望和盛波光电联手努力解决占据偏光片产品成本60-70%的原材料国产化问题,共同把国内的偏光片市场做大做强。在产能扩张上,王国强透露,三利谱总投资20亿元合肥市新站区偏光片生产基地一期工程将与2014年年底开始打桩,2016年11-12月,厂房完工、设备进厂、生产调试、到试生产,将推动三利谱偏光片产能扩大,届时年总产量将达3500万平方米,产值约40亿元,三利谱合肥偏光片生产基地主要对接京东方6、8.5代液晶面板产线。

  在OLED偏光片领域,盛波光电和三利谱都积极进取这一未来市场。2014年5月,盛波光电母公司深纺织A发布拟变更募集资金项目的公告,基于TFT-LCD用偏光片市场发生变化的原因,募投项目原计划建设的两条幅宽为1490mm的TFT-LCD用偏光片生产线(,未来将合并建设TFT-LCD及AMOLED用偏光片二期改造项目,项目投资总额也由14.71亿元减少到11.04亿元。由于生产线包括生产设备、最新技术都来源日东光电,因与日东光电技术合作终止,后续建设将会进一步延迟,阻碍了盛波光电进一步的发展。三利谱也在OLED偏光片领域进行了投资和技术研发,据王国强透露,三利谱在OLED偏光片已经开始小批量产品供应,在这一领域走在了盛波光电前面。

  3、液晶材料

  据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液晶材料的需求约161吨,同比增长19.3%。2014年中国市场的需求会增长22%,达到将近200吨的规模。

  在液晶材料方面,德国默克(Merck)、日本捷恩智(JNC)和大日本油墨(DIC)等外资在大陆市场占有率超过90%的液晶材料市场,在TFT液晶材料市场基本属于垄断地位。而诚志永华、烟台万润、永太科技、江苏和成等中国企业大都为这些国际巨头的原材料供应商,处于劣势地位。

  国内做TFT混合液晶材料的企业主要有诚志永华和江苏和成。在TFT-LCD大发展时国产液晶材料没有跟上增长步伐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液晶材料厂商要生产出稳定的、性能优良的液晶产品难度比较大,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另一方面,Merck、JNC、DIC等企业已经建立了相当牢固的专利阵营,中国企业在专利方面受制于人。

  由于看好中国未来庞大的市场,DIC和默克分别于2013年11月、12月在青岛和上海启用了各自的混晶工厂,就近供应中国液晶面板企业。据了解,DIC青岛混晶工厂年产能约24吨,主攻IPS-LC;默克上海混晶工厂年产能约50吨,产品多样。外资企业落地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对国内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挑战。对于国产液晶材料的发展,除了国家在政策上要给予支持,更重要的是同行企业之间要建立互信关系,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产业发展。

  龙腾光电执行副总李宏明表示,“目前,龙腾光电的国产化水平已经超过70%。最初用国产化的材料和产品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我们的原则是再给他们一次机会,让国内企业有时间去做技术改造、去提高产品品质。同时,龙腾光电也会给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华星光电副总裁赵勇也表示,扶持液晶材料国产化,就是“你有问题我不放弃,你没有业绩我照样下单”,发展国产液晶材料产业就应该有这样的态度。

  2014年国内的液晶材料厂商在本土面板企业带动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3年诚志永华共推出专利64篇,其中CF2O类单体专利打破了国外在高档混合液晶材料中关键单体的垄断。江苏和成研发的一种可聚合液晶材料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当地政府为此补助了1200万元。据悉,江苏和成目前已通过南京液晶谷中国电子熊猫集团高世代液晶面板材料测试,预计下一步将进行量产。

  4、显示设备

  在平板显示产业上游设备领域,国内的制造技术水准大多集中在后段制造领域,由于关键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限制,还无法进入前段工序的开发和制造,而国内后段设备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利润薄弱,又受到外国企业技术专利的限制,发展十分滞后。

  当前,随着我国平板显示产业规模地不断提升,特别是液晶面板产业的发展壮大,拉动了我国平板显示产业上游材料设备的需求,促进了本土平板显示产业上游的发展。然而本土上游企业由于长期受研发积累不足、外资巨头技术封锁 \知识产权保护等因素制约,长期徘徊在配套能力的不足只能徘徊在低端市场。这种状况已成为阻碍我国TFT-LCD产业链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大陆TFT-LCD产业链上游设备产业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并没有改变关键材料及设备受制于人的局面,显示设备行业尤为突出,其明显的特征就是本土企业小而分散,还没有形成大企业集团,在资金、技术、研发、专利等方面相对处于劣势,如何改观大陆企业这一发展局面?

  针对当前本土设备行业的发展状况,苏州光宝康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晨阳从自身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他认为我国LCM设备制造企业小而分散,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储备略显不足。目前,我国LCM设备制造处于引进模仿阶段,与国外等设备制造商相比,缺少自主创新。因此,本土设备企业想要改变目前状态,取得更大发展,必须立足当下,坚持不断的研发新技术、新工艺,从而改跟随行业的发展为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只有站在技术的顶峰,才能获得长久发展。

  据业界研究机构分析,2015年大陆将有8条高世代面板产线量产,这将使大陆面板产业的规模将进一步提升,并加大国内平板显示产业对LCM生产设备的需求量的猛增,显示出巨大的潜在商机。机遇之下,本土显示设备厂商也伴随着巨大挑战,国外企业巨头挤压国内设备厂商,本土TFT设备厂商只能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后段产线上某些环节上的设备,所以大陆开工建设的多条高世代面板线,90%左右的固定投资都花在了进口设备的购买上。所以,刘晨阳表示,上游材料及设备本土化的强大,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企业自身努力,更需要产业链协同突围。

  本土的显示设备也需要从后段设备制造、研究向前段设备延伸。因为前段设备利润空间更为丰厚,也是设备企业的动力所在。广东长天精密设备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江如清表示,企业研发应不断向前段设备领域快速迈进,这样才能快速站在国内自动化设备产业的前端。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对本土设备行业加以倾斜、资金上加以扶持。

  2014年的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显示技术层出不穷,且更为多样,市场竞争也愈加激烈。这就需要设备企业根据自身实力,自主研发,推进企业的不断向前发展。

标签: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