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华显示网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竞争再添变数国产面板生存状况堪忧

编辑:xiaqiaohui 2011-12-08 10:30:15 浏览:771  来源:

  随着行业陷入低潮,韩日、我国台湾地区面板巨头开始收缩投资,而国内投资高昂的两大项目则已量产。

  “对华星光电、京东方两个国内高世代项目来说,现在的市场环境最困难。”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平板显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谷至华日前对媒体表示。

  他说,产业经营困难,来自日韩和台湾地区面板巨头的策略打击比以往更重。

  眼下,日韩、台湾地区面板厂正持续营造一种经营困难、大降价的氛围,无形中冲击着步入量产期的国内企业。

  数据显示,2007至2008年,五大巨头的利润达到最高峰。三星面板同期净利达41.3亿美元,LGD约33.6亿美元,友达约30.2亿美元,奇美17.4亿美元,夏普约13亿美元。

  同期,国内企业深陷困局。

  2006年,深圳市国资委直属的深超公司与TCL、创维等4家彩电企业成立聚龙光电,计划合建一条6代线,因各方资金筹集、规划方向不一,项目最终无果而终。

  “当时聚龙光电项目的技术供应方是夏普。”TCL集团一位人士透露,其他参与方退出后,深圳市政府、TCL继续与夏普商谈引进8.5代面板项目。

  没想到一谈谈了三年。2009年中,双方因专利费问题告吹。该人士说,夏普设有很多“霸王条款”,TCL方面根本无法承受。

  另一被耽搁的合作案则是京东方、上广电NEC与龙腾光电的“三合一”项目。2006年底,三方曾签协定,拟整合各自业务共同做大,次年6月底前达成目标。但不久遭遇三星、夏普及LGD各个击破,加上产业转暖,最后失败。

  三年后,上广电NEC破产,龙腾借壳ST太光上市搁浅。京东方尽力挣扎,多次增发落实了合肥、北京项目,但受困折旧压力,一直未真正赢利。

  六年过去,中国市场成了海外巨头盛宴。即便是拉动内需的“家电下乡”政策,几乎没有本土面板企业的油水。

  DisplaySearch的数据显示,过去两年,液晶电视市场增速由最初90%迅速下滑至20%—30%。中怡康数据走势类似。

  外界预计,2011年全球出货增长有限,其中一路高歌的中国市场甚至会负增长。过去一季,巨头都将中国市场疲软列为业绩下滑的原因。

  看上去,刚投产的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的8.5代线没赶上节奏。面板价已持续下滑16个月,巨头表示已达成本价,年中甚至低于成本。

  两大本土项目眼下处于量产爬坡期,明年上半年,京东方8.5代线将满产,华星光电明年底满产。但明年的面板和液晶电视市场不明朗。

  深超光电董事长于忠厚去年曾说,华星光电的投资比三星等晚了两到三年。如果再晚,巨头一降价,本土一投产就会亏损。

  产业链孱弱是另一风险。面板上游材料是玻璃基板、偏光片、彩膜和液晶分子,成本占面板总成本约80%。而它们主要掌握在三星与康宁合资公司、LG化学等海外企业手中。即使中国面板生产成熟,也无法从根本上拥有成本竞争力。目前彩虹、东旭、盛波等本土企业也在布局上游,但离自主很远。

  不过,李东生说,LG化学和旭硝子已积极配套华星光电,在中国设厂会转移部分技术。通过产品上市和技术人员流动,会将先进技术扩散到中国企业,带动上游材料环节本土化。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国产面板面对的市场形势只会日趋严峻,在日本整合内部资源、韩国步步紧逼的市场环境下,尽快突破关键技术,是中国面板行业成败的关键。

标签: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