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中国的科技企业,啥时候能弄些自己的,别老拿苹果、乔布斯说事?啥时候能活出个自我来?研究自身优劣,取长而去短,不卑不亢可能是许多企业需要静心思考的话题。各企业能做得稍有名气,稍有成就,一定有内在的成功基因在其中。琢磨自己,对比别人,学其本质而不仿其表,可能是中国企业未来需要长时间思考的话题。以TCL目前的特点,存在以下几个发展机会:海外市场、O2O、华星光电可以是其发力的三个关键词。
说到如今的TCL,可能现在看空的观点会不少,甚至不看好TCL的转型。
不过笔者以为其实TCL也没那么悲观,中国有句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TCL其实就是这样!
分析分析不看好TCL的主要观点或是原因,一是可能属于传统家电厂商;二是受到以乐视、小米等互联网企业推出智能电视的冲击;三是转型包袱沉重。四是看不到如今什么明显的特色与优势。可能还有其他种种原因。
这些不利因素可能都有,而这是不是说TCL一定没有机会,没可能翻身或是转型了?个人以为,其实未必。
事实上TCL最难的时间可能是2006年、2007年左右。那时TCL国际化遇阻,亏损严重,多位高层,甚至戴上ST的帽子。用“处境险恶”比喻也不为过,那时好象大家还将TCL翻译成了“太差了”的缩写,由此也可侧面感受到TCL的危机。
当年最为出名或是代表性TCL当家人李东生想法的是其在公司内部论坛上发表的反思文章 《鹰的重生》,“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150天漫长的蜕变。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并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
记得2007年笔者研究TCL后,曾分析认为, TCL扭亏摘帽应该问题不大,当时笔者认为,TCL要退市还有“三重门”。分别是PC、手机以及当时定向增发23亿元资金。当时
TCL业务结构中,主要业务为电视、手机、电脑。而电视是李东生的发家业务,是其主业中的主业。这块业务存在则TCL存在,这块业务“完蛋”则TCL可能就那个了。
TCL当年所做的工作就是力保彩电业务。在退市之前,如有需要其他主业都可能会牺牲掉。后来在TCL电脑业务领域人物杨伟强于07年7月离职后,当年11月,TCL果真出售掉了PC业务。
次年即2008年3月1日,TCL宣布2007年全年扭亏为盈,未经审计的净利润达3.8亿元,剔除可转换债券未实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后的净利润达2.95亿元,结束长达两年的亏损,终于能将头上的“*ST”帽摘下,成功保壳。
这是当年的一段故事,再看当下电视市场。智能电视突然崛起,尤其就乐视、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现在声音不小,同时老牌PC厂商联想也开始加大进攻步伐。
这对TCL为代表的传统家电厂商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冲击。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今年2月,TCL集团董事长、CEO李东生在其深圳总部宣布,面向未来5至10年的重大产业转移战略,即“智能+互联网”与“产品+服务”的“双+”战略。“从长期来看,我们希望未来5年内成为全球智能终端主流厂商,实现智能电视、智能手机全球排名前3,拥有1亿家庭用户及1亿活跃移动用户,来自产品与服务的利润贡献各占50%,5年实现市值超千亿的战略目标。”
事实上对于现在许多厂商学小米、乐视等所谓互联网思维的时尚做法,甚至都得穿个牛仔裤、黑T恤站在台上表演一番的做法,笔者心里并不那么认同,甚至反感。中国的科技企业,啥时候能弄些自己的,别老拿苹果、乔布斯说事?啥时候能活出个自我来?
研究自身优势,取长而去短,不卑不亢可能是许多企业需要静心思考的话题。各企业能做得稍有名气,稍有成就,一定有内在的成功基因在其中,研究自己,对比别人,学其本质而不仿其表,可能是中国企业未来需要长时间思考的话题。
以此来看TCL。虽然TCL存在这样那样的内外部不利因素,但其自身还是有其他厂商所不具备的特点与优势。
首先是品牌。众所周知,TCL是老牌家电厂商,在家电领域,多年前就风靡一时。在家电企业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家电企业曾辉煌一时,涌现了一批知名品牌,如TCL、海尔、海信、长虹、创维等等,将日系家电企业打得落花流水,这是何等的扬眉吐气?而这些企业的品牌沉淀,不是其他企业一两天,一两年可以实现的,TCL的品牌其实也是如此。
再看其业绩。TCL发布的2014年一季度业绩报告,2014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11.5亿元,同比增长14.6%;实现利润总额10.9亿元,同比增长61.2%;实现净利润9.3亿元,同比增长93.1%。
TCL表示,业绩同比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华星光电业务继续保持了较好的盈利水平;通讯业务持续推进智能手机业务的转型与升级,智能手机销量占比提升,整体平均销售价格及毛利率同比上升等。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TCL国际化运营能力显著提升,一季度海外市场销售收入达1252.9万,同比增长69.1%。其中,美国第一季度的智能终端出货量增长10倍,拉美增长16倍,欧洲、中东及非洲市场智能终端销量同比增长173.8%,在亚太市场智能终端销量增长121.8%。
由此不难看出,TCL还是有些其自身的业务优势与特点的。笔者仔细研究TCL资料后发现,以TCL目前的特点,存在以下几个发展机会:海外市场、O2O、华星光电可以是其发力的三个关键词。
说到海外,很容易想到TCL的国际化,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当年TCL收购法国汤姆逊集团的阴影。确实,当年TCL的国际化让李东生备受煎熬,不过中国还有句话叫“失败是成功之母”,当年的举动,未尝不是了解国际市场的机会,未尝不是一笔出海的学费,总结经验教训,这次未必还会败?这一点其实上面TCL的海外市场业绩就可以看到。而未来随着国内智能电视、智能手机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国内市场的价格战可能更为激烈,因此如果TCL利用其国际化的经验,在海外市场加大力度与布局,这可能是一个崛起的机会。
再看O2O。这块TCL也注意到。但笔者认为应提到一个相当的高战略高度。为何这么说呢?TCL是传统家电基因,原有的渠道体系庞大。有资料显示,其目前拥有3亿存量用户,通讯和彩电销售网点各约3万个。而对互联网营销,这看起来可能是一个负担,但如果联系O2O,这可能就是一个很大的机会。想想看,4-6级市场,有几个人经常上网抢手机、抢电视,他们如何买?如果最放心如何买?因此抓住4-6级市场消费者心理,借原有的品牌影响力,以O3O模式,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那么TCL的优势可能可以得以更好的发挥。而这个量级可能就不是网络抢购所能匹敌的。
对此,李东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发展O2O,把门店和电商结合起来,可节省约6个-7个点的费用率。
事实上这还不仅是节省费用的问题,更是一个抢占乡镇一级市场的问题,而这块市场互联网公司因为没有原有的渠道沉淀,则很难迅速覆盖,这实际上也是联想集团在PC上成功的原因。而这点TCL则完全可以在智能电视上效仿,以此取得规模优势。因此需要将其O2O提到一个相当高的战略高度。
再一个是就是TCL的华星光电业务。华星光电由TCL集团与深圳国资旗下的深超公司各出资50亿元于2009年发起设立的,主营业务为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及相关产品的生产、研发与销售。2013年深超公司将所持华星光电30%股权以31.82亿元转让给TCL,这使得TCL的股权比例将达85%。该项目于2010年1月16日开工建设,2011年8月8日建成投产,2011年10月12日开始量产,其主要产品为28英寸、32英寸、48英寸以及55英寸液晶面板,设计产能为月加工玻璃基板10万张。投产后,产能快速爬升,2012年9月达到月产10万张基板的满载产能,以10个月的时间,提前3个月完成产能及良率的爬坡;2012年12月,通过生产工艺优化,产能再创新高,达到12万片。
TCL一季度财报显示,华星光电保持满产满销,共投入玻璃基板36.8万张,同比增加19.5%;销售液晶面板和模组产品合计574.3万片,实现销售收入42.7亿元,同比增长26.9%,净利润3.7亿元。
2013年9月的数据显示,华星光电的产品一半由TCL内部消化,另一半给国内一线电视厂商供货。而这数据背后的含义何在?这意味着在TCL在液晶显示终端上有一定先天优势,不仅可以降低自己的成本还能获取一定的增值收益。
显然华星光电也是TCL与其他厂商相比的优势,这块业务如何借势做得更好,可能是TCL下一步要考虑的问题。
一来二去,胡诌了TCL如此多的文字,其目的不在于说TCL现在有多强,只是想说TCL其实没那么悲观,权当给TCL为代表的传统家电厂商打打气。
市场竞争,环境多变,啥时候都存在,胜时不骄,败时不馁,总结经验,扬长避短是永远要思考的问题。企业如此,个人发展亦如此。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