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华显示网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独家点评]2013年中国平板显示产业十大热门事件盘点

编辑:chinafpd 2014-01-06 10:10:40 浏览:1835  来源:

  2013年,对于面板行业来说是热闹的一年。国内液晶面板制造大鳄京东方通过了“A股最大规模”460亿元再融资,TCL也宣布总投资244亿元“加码”华星光电二期项目,两者均投向了液晶面板生产线,互联网企业搅局电视行业,而中国也终于实现了OLED面板的首产…纵观全球,液晶面板出货量在不断衰退,而中国的液晶面板产业正逆势崛起。但是伴随着面板不断扩产,需求相对不足,国内面板行业的竞争也再不断地加剧,对中国的液晶面板造成不小的冲击。《国际光电与显示》编辑部为读者详细解读2013年面板业的十大热门事件。

 

  京东方460亿液晶面板定增方案获准

  备受市场关注的京东方460亿元的非公开发行方案于2013年8月12日获得了股东大会的表决通过。虽然多次融资被市场诟病,但公司方面仍能成功拉得选票通过本次融资方案。公告显示,同意票占有效表决股数的比例近82%,而反对票仅占10%,剩下是弃权票8%左右。董事长王东升坦言,不融资,不加大投入,维持目前状态,公司短期也能过得很好,但公司的未来目标是成为行业领导者,这是当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此次京东方非公开发行方案预计发行95亿-224亿股,募集资金不超过460亿元,将主要用于合肥鑫晟光电8.5代线、鑫晟光电触摸屏、鄂尔多斯源盛光电5.5代AM-OLED、重庆8.5代线等项目。

  点评:由于此前三次大手笔再融资投资建成的面板生产线经营情况不佳,不过,去年四季度开始,随着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普及,中小尺寸面板出货量持续扩张,同时,国内多条面板生产线完成爬坡,边际效应开始显现,京东方终于摆脱亏损窘境。京东方此次定增投建项目是瞄准超高清、氧化物、触摸屏等显示市场,有利于公司整体竞争力及投资价值的提升。项目建成后,京东方产业链将进一步完善,总体规模、整体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有利于提高公司液晶显示屏产品的综合竞争实力,有利于提升公司抵御市场波动风险能力,并将有力提升国内平板显示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话语权。

  TCL 244亿元"加码"华星光电二期项目

  2013年10月24日晚间,TCL集团发布公告,控股子公司华星光电拟投资244亿元实施二期第8.5代TFT-LCD(含氧化物半导体及AMOLED)生产线建设项目。公告显示,华星光电二期由华星光电负责建设,预计于2013年底开工,地址位于深圳市光明新区现有工厂的预留用地。项目总投资244亿元,其中建设投资为224.2亿元,流动资金为19.8亿元。该项目加工的玻璃基板尺寸为2500mm2200mm,设计产能为10万片/月,其中非晶硅半导体玻璃基板投入量为7万片/月;氧化物半导体玻璃基板投入量为3万片/月(部分用于生产OLED电视面板),产能将根据市场状况和产业化进程进行调整。

  点评:在过去四年里,华星光电缔造了一个个“深圳速度”、“ 集成创新”的奇迹,自主研发出多个领先国际的成果,创新硕果累累。时至今日,华星光电已经成为国内最大、国际前五的液晶电视面板厂商。但华星人并不因此而满足,他们还要继续前行。正如华星光电首席执行官薄连明所言,华星光电今天可以定义为一个成功的公司,但还不能定义为一个成熟的公司,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项目投产后,还利于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一方面,尺寸的多元化有利于生产线切割,两条生产线都投产后,可以灵活调配生产,减少产品损耗。另一方面,便于提供多样性产品,如为车载电子、电梯广告等提供25英寸左右的屏。

  中国首现国产OLED面板

  OLED面板领域终于有了中国企业的身影。2013年11月25日,国内最大面板生产企业京东方宣布,其鄂尔多斯5.5代AMOLED面板生产线正式投产。据了解,京东方鄂尔多斯第5.5代AMOLED生产线总投资220亿元,设计产能为5.4万片玻璃基板/月,产品定位为主要应用于手机、平板的中小尺寸高端显示器件。由于OLED的特殊显示优势,三星、苹果等企业的中小尺寸产品已经广泛应用OLED显示。不过,在京东方投产之前,全球仅有韩国的三星能够量产此类面板。而京东方的5.5代线是中国首条、全球第二条。

  点评:此前,虽然国内也有几家中小型液晶面板企业在发展OLED,但无论是从技术研发还是从投资规模,对整个产业链影响力都十分有限,并且都主要聚焦在中小尺寸的手机OLED屏。此次京东方针对OLED产业链的布局仅为5.5代线,与LGD和三星面板企业布局的8.5代高世代OLED面板线尚有较大差距,虽然晚了点,但总算是起跑了,为此,笔者认为,现在离OLED时代的来临至少还有3年的时间,京东方和华星光电两巨头所达成的默契,很可能使我国在OLED产业领域有一次质的转变。如果国产面板产业能在这几年的缓冲时间里,调整战略,迎难而上,全情投入的话,未来分享OLED市场带来的巨额回报并不是没有可能。

  互联网企业搅局电视行业

  回顾今年的电视市场,可以用一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来形容。这一年中,原来卖手机的小米,进军电视行业,搅局智能电视市场,让47寸IPS硬屏智能电视的价格降至2999元。卖盒子、卖视频的乐视,也不甘寂寞,2499元的50寸智能电视,似乎是和小米针锋相对。传统电视厂商,在2013年中也是倍感压力,于是纷纷改变策略,与视频网站合作或者电商平台推出定制机型,比如大家熟悉的TCL爱奇艺电视,创维与阿里合作的酷开等等。各种产品的涌现,类似于回到了诺基亚手机的机海战术。不过笔者也发现,其实在各种新品的耀眼光环之下,并没有让新技术埋没。

  点评:各行各业都在通过互联网的融合产生新的行业变革,如今这一变革已经在电视行业兴起。考虑到互联网企业在内容、市场、营销和成本等各方面的优势,智能电视厂商面临冲击不容小视,是时候及时迎接这一变革和机遇了。同时,互联网企业和传统厂商的激烈竞争,也会引起智能电视的降价热潮,最终将高高在上价格拉近普通消费者,推动行业的整体发展。互联网企业一直将电视看作电脑、手机和平板之外的第四屏,随着前三屏竞争的日益激烈和逐渐饱和,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将注意力转向比较鲜为人知的新的上网入口,电视作为互联网企业的必争之地也就不足为怪了。

  面板厂商前三季度业绩全线飘红

  2013年,国内面板厂纷纷传来捷报,京东方、天马、华星光电等面板厂商前三季度业绩报告全线飘红。数据显示,京东方今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85.2亿元,净利润达4.99亿元,同比增长229.68%,京东方预期全年盈利有望超过18亿元;天马预计2013年1-9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400万元-12500万元,同比增长90%-110%;华星光电前三季度保持满产满销,共投产玻璃基板101.14万张,销售液晶面板和模组产品合计1560.32万片,实现营业收入达106.14亿元,净利润14.15亿元,其中经营性盈利10.52亿元。目前,华星光电已占全球彩电液晶面板市场份额9%,居行业第五位。

  点评:面板厂商结束了漫长的阵痛期,重拾快速发展的步伐。新投产的项目不仅在中国大陆进行得如火如荼,韩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厂商也都在原有产能基础上进行改造升级和扩张。事实上,从上半年起,我国面板厂商已经开始逐步调整产能分配策略,从深天马上半年业绩报告来看,业绩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就是高附加值面板产品比重大幅提高。同样,京东方和华星光电,从上半年开始也积极布局高附加值面板产品,提高产能利用率。中国面板厂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做强液晶产业,提升综合竞争力。尤其要把握住低温多晶硅、金属氧化物、OLED等新技术,这将是中国液晶面板产业做大做强最有力的支撑。

  首款国产OLED电视面世 厚度仅为5mm

  2013年12月5日,国产彩电品牌创维在深圳正式发布了两款搭载了天赐操作系统的OLED电视:E990和E980。这两款电视均为55寸的平板OLED电视。不过遗憾的是,创维并没有公布它们的最终零售价格和具体上市日期。在电视画质方面,该系列OLED电视采用了WRGB显示方案,在传统的红绿蓝三基色基础上增加了白色,使色彩显示更加丰富,对比度则达到液晶电视无法企及的10000000:1,能无损还原任何难以清晰展现的暗夜场景。此外,创维还结合了自主研发的图形处理技术,将动态画面响应速度提升至比液晶电视快1000倍,彻底解决了画面拖尾残影的问题。

  点评:中国品牌发布首台OLED电视新品,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新一代显示设备相关技术,这将对国内电视革新起到引导作用。此前在产品硬件技术革新上,中国品牌往往要晚于国外品牌2~3年才能推出新品。虽然康佳方面表示,OLED电视正式上市还要等到2014年五一甚至国庆以后。原因在于OLED面板仍需从韩国LGD原装进口,目前OLED面板良品率非常低。创维集团新闻发言人李从想也表示,公司OLED电视的量产规模目前尚无法确定。相信随着国产品牌的加入,OLED电视被外资品牌独霸的市场格局将被打破。2014年也有望成为OLED电视开始普及的元年。

  松下正式退出等离子市场

  2013年10月31日,松下董事会在日本正式宣布,决定2013年12月将停止等离子显示器的生产。并将在2014年3月底以前,即2013财年内结束一切等离子业务。对于退出等离子面板生产业务的原因,松下方面表示是因为价格竞争力低。此外,松下还将于2014年3月底终止家用等离子电视和等离子电子黑板业务。早在今年年初,松下就对外宣布将摆脱对电视的依赖。占据松下最大收入来源的家电业务一直在拖累松下的整体业绩。截至2013财年末,不仅松下位于日本兵库县尼崎市的3座等离子工厂将结束运营,松下还将停止民用的等离子电视以及商用的等离子显示器等产品的销售。

  点评:松下退出等离子业务是必然的结果,松下结束等离子业务是因为事业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市场对等离子面板需求的下滑。等离子电视的惨淡主要是缘于参与的厂商太少,为了摆脱亏损的局面,松下必须剥离利润较低的业务,如今市场上基本上是液晶电视的天下,坚守等离子面板的业务并不是有利于公司发展的选择。在松下之前,先锋、日立等日本家电巨头都已经先后退出了等离子业务。虽然三星还在生产等离子电视,但更多是出于产品差异化的考虑,并非主导产品。等离子面板近几年在全球呈现出走低的势态,松下为了改善财务状况,不再坚守等离子市场是“明智”的选择。

  昆山下线国内首台8.5代线面板设备

  2013年8月4日,昆山光电产业发展掀开新的一页,东电光电半导体设备(昆山)有限公司生产的国内首台第8.5代新型液晶面板设备成功下线。该设备是用于第6代至第10代大型基板TFT生产线的多腔体等离子刻蚀装置,是生产大尺寸液晶面板的高端装备。这台设备是中国国内采购、组装、调试并制造的真真正正的中国制造1号机台。据介绍,东电光电此次下线的设备供不应求,企业今年产值预计达10亿元,随着产能提升,明年的产值可达30亿-40亿元。此外,东电光电还预留了升级空间,项目达到总设计生产能力后,年产值将超百亿元。

  点评:作为第8.5代刻蚀装置国产化的先行,这台设备利用了国内供应链,率先把中国采购的零部件和日本的零部件进行组装制造。近年来,昆山抢抓全球信息产业转移机遇,立足产业基础和自身优势,不断拉长做宽光电产业链。目前,昆山光电产业形成了从上游原材料到面板、整机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国家光电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支点之一。目前,昆山光电产业园集聚了龙腾、友达、旭硝子等一批产业核心项目,呈现高端化、集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并且正在加速形成年产值超3000亿元的光电产业集群。

  张家港打造世界级光学膜产业基地

  2013年11月19日,位于张家港保税区的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2亿平方米光学膜产业集群项目正式投产。康得新光学膜一期项目总投资45亿元,建设年产2亿平方米光学膜、5万吨PET基材、1万吨保护膜和6100吨UV固化黏合剂生产装置。2014年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22亿元,届时将成为全球唯一全产业链、全系列、高集中度且规模最大的光学膜生产基地,在成本、技术、品种、规模上,拥有全球竞争优势。康得新是预涂膜行业的世界领军企业,也是我国预涂膜领域起步最早、产量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

  点评:康得新在短短1年的开工建设期里,创造出了光学膜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液晶类电子产品生产国,并且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中小尺寸产品仍在快速成长。随着此次2亿平方米光学膜产业集群项目的建成投产,全球规模最大、全产业链、高集中度的巨大优势必将使康得新赢得中国光学膜市场的未来,最终完成从追赶到领先的完美超越。多家面板厂商表示愿与康得新紧密合作,不断扩大对康得新光学膜的采购份额,优势互补、加深沟通,做好新产品开发、测试工作,共同打造国内完整LCD面板产业链,为下游家电、电子消费品等行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国内首个液晶材料生产工厂青岛投产

  2013年11月8日,国际三大液晶材料巨头日本DIC在华设立的生产工厂——迪爱生精细化学有限公司混晶工厂在青岛正式开工投产。新建的TFT-LCD面板显示材料项目注册资本500万美元,今年2月底开工建设,11月正式建成,并进入试生产阶段。据悉,已经开始根据客户需要试生产样品。根据计划,该生产厂明年的产能将达到20吨液晶材料,未来3至5年,其年产值有望实现10亿元。作为面板材料的下游企业,目前京东方、华星光电在国内运营了两条面板生产线,他们对液晶材料的需求量在3吨左右。鉴于此,国际三大液晶材料巨头都把目光投放到中国大陆。

  点评:随着青岛迪爱生液晶工厂投入使用,国内TFT液晶材料生产领域的空白将被填补,TFT产业将由此形成一条涵盖从原料供应、液晶材料生产、面板供应到终端液晶电视、显示器、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完整产业链。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亦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将加大本土化产业链建设,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目前,青岛迪爱生规划最大产能16吨/月,明年有望向液晶面板商提供20吨液晶材料,经过逐步扩产后,可望在3—5年后实现近10亿元人民币的年产值。随着逐年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根据产业升级发展变化情况,再增加投资以提高产能,并适当向上游产业发展。

  ​

标签: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