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华显示网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OLED产线建设火热 我国面板厂核心问题是什么

编辑:liuchang 2016-06-27 10:48:54 浏览:353  来源:未知

  OLED来势汹涌,韩国厂商将大部分OLED产业产生的利润收入囊中。尽管我国面板厂商也开始布局OLED,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未来3年之内真正抢占OLED的市场还有很大难度,原因除了OLED生产和技术经验尚少,主要还是薄弱的上游产业链。

  韩国面板厂积极推进设备多元化

  以OLED生产中最关键的核心设备——蒸镀机,以及核心材料——发光材料为例,我国厂商想要追赶韩国厂商任重而道远。蒸镀设备即OLED结构简图中显示的蒸镀RGB发光材料的设备,目前全球范围内拥有大规模量产实际业绩的蒸镀设备仅有日本佳能旗下的Canon dokki一家。2016年年初,Canon dokki直到2017年产能的90%已经被三星签约,结果直接导致其他厂家只能采用生产实际业绩并不丰富的韩厂设备,如LGD就采用了Sunic system和Yaso。

  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LGD是和Sunic System共同开发的蒸镀设备,并且还拥有Yaso19%的股份,这样即使在Canon dokki被三星独占的时候,LGD也可以通过这两家保证产能扩张,并且通过合作开发的方式,将自己丰富的生产经验融合到设备调试里,这在OLED的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

  相对于韩国面板厂通过注资或者共同开发来积极推进设备的多元化,中国OLED厂家的选择就显得非常单调了。前有京东方与Canon Dokki苦谈许久而未获得明确答复,后有信利斥资519亿韩元采购SFA的蒸镀设备,合作双方均无大量的OLED生产实绩,后续设备调试和良率爬坡期有多长均需观望。

  和设备有同样问题的还有OLED最核心的发光材料。OLED三原色中R的发光材料6成以上由美国陶氏化学供应,G的发光材料的6成由三星旗下的SDI供应,B的发光材料7成由日本的出光高山提供,其余也被韩日美欧其他厂商瓜分。比如德国的Novaled经被三星收购并向三星供货之后立即扭亏为盈,一年的销售额就增长150%,而日本的出光高山和SDI也通过向三星供应B发光材料和G发光材料,年销售额分别增长49%和39%。反观从Galaxy S7的供应链体系中落选的陶氏化学,一年内销售额锐减39%。

  实现设备和材料国产化是难题

  尽管我国面板厂商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对OLED产线的建设计划和投资也是如火如荼,但前提还是要保证能买到关键设备,设备及其调试是工厂建设和产能爬坡的核心问题。

  其次需要保证稳定的关键材料供应,材料供应决定成品品质以及供货稳定性。在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国产面板厂商能做的除了在现有格局下继续争取,还可以为改变格局做一些事情,比如通过合作开发以及资本投资来慢慢推进设备和材料的国产化。

  在合作开发上,以LGD为例,其与年销售额不足40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sunic system合作,共同开发了OLED的蒸镀设备,并在LGD的产线上调试设备,目前已经进入最后调试阶段,LGD计划通过这种手段逐步将蒸镀设备的本土化率提高50%。

  资本运作较成功的是三星旗下的SDI收购德国Novaled的案例。早在3年前,三星就看中Novaled掌握的对OLED共通层材料的核心技术和专利,出资接近3亿美元收购了Novaled。目前得到的回报主要是稳定的核心材料供应,从直接的财务报表上看,Novaled的销售额不到SDI的1%,但是今年第一季度的营业利润却超过了SDI,因为其独家掌握提高OLED发光效率的添加剂技术,而这些材料就连竞争对手LGD也需要从Novaled那里购买。

  在资本运作上,国内面板厂也在积极寻求海外的技术领先公司,比如今年上半年京东方和TCL等共同投资OLED印刷式技术领先的美国Kateeva,以期再未来的印刷式工艺竞争上拔得头筹。但是从布局的维度上看还是比较单一,对上游的设备和材料还没有真正触及。在合作开发上,国内的面板厂商经历了LCD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已经成长为具备新技术研发能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应该起带头和领导者作用,带动国内的中小企业特别是设备企业共同开发,将国内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面板厂商丰富的生产经验相结合,得到1+1>2的效果,从而摆脱上游依赖进口以及被竞争对手牵制的局面。

标签:

关注我们

公众号:china_tp

微信名称:亚威资讯

显示行业顶级新媒体

扫一扫即可关注我们